殖民时期的“遗产”
印度与摩托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代。1920年,英军将通讯兵独立成军,由于当时电子通讯技术落后,摩托车成为战场上传令的主要工具。它轻便灵活、适应复杂地形,很快在军队中普及。1927年,英国还专门设立了摩托车训练中心,提升士兵的驾驶技能。
1935年,英国将摩托车引入印度,成立英属印度通讯部队。印度士兵不仅迅速掌握驾驶技术,还“玩出了花样”——从单人骑行发展到多人叠乘,甚至创下世界纪录。2017年,印度陆军“龙卷风”特技队让58名士兵挤在一辆摩托上行驶1200米,震惊全球。网友调侃:“这简直是‘一辆摩托拉一个营’,解决了兵力运输难题!”
现实困境:军费有限与地理限制
印度军方使用的摩托车几乎全是英国品牌“皇家恩菲尔德”。该品牌在英国本土早已停产,但因印度需求旺盛,至今仍在生产专供军队的车型。
摩托车曾是许多国家军队的标配,比如中国上世纪使用的“长江750”三轮摩托。但随着科技发展,大多数国家已淘汰这类装备。印度之所以仍依赖摩托车,根本原因在于军费紧张和地理环境。印度高原山地多,摩托车成本低、通行能力强,成为巡逻和运输的无奈之选。
民众的“无奈之选”
不仅军队,普通印度人对摩托车也情有独钟。2016年,印度摩托车产量全球第一,年销量超2000万辆,远超汽车。对许多家庭来说,汽车是奢侈品,摩托车则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
此外,印度的“公路”统计方式独特——只要摩托车能通行的土路都被算作公路,导致总里程号称世界第一,但实际路况极差。在这种环境下,摩托车成了最实用的出行选择,甚至成为宝莱坞电影中的经典元素”,主角骑摩托飞驰的画面深入人心。
政府与文化的推波助澜
印度政府将摩托车特技与“勇气”“纪律”挂钩,媒体也大肆宣传,使得摩托车文化深入人心。2020年,印度甚至派出一支全女子摩托车队参加阅兵,在性别观念保守的印度,这堪称突破。
然而,光鲜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印度交通事故中,摩托车死亡占比高达44.8%,每年约7.7万人丧生。摩托车曾是中国上世纪交通事故的主因,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升级,中国已逐步淘汰摩托车的危险使用。而印度,仍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
结语
印度的摩托车文化,既是殖民历史的遗留,也是现实条件的妥协。阅兵场上的特技表演看似热闹,却折射出军备更新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或许有一天,当印度经济真正腾飞,摩托车方阵也会成为历史记忆。但在那之前,它仍是这个南亚大国独特的“国家名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