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道台州市黄岩区“三治融合”工作 | ||||||||
| ||||||||
近日,《浙江日报》刊登《黄岩出台“三治融合30条”工作标准 村社治理有了“操作手册”》文章,对黄岩区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完善“三化十二制”,遵循“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服务理念,深入推进基层“三治融合”等做法进行了宣传报导。 一、打造“无缝隙”法治宣传教育体系,营造乡村法治氛围。一是强化农村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结合全区千余个固定宣传栏阵地,开展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按月定期更新。打造院桥镇繁荣村“普法茶吧”、北洋镇潘深河大讲堂、北城流动人口学习会馆等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阵地。二是加强农村以案释法长效工作机制建设。组织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成立区“七五”普法讲师团,开展菜单式法治巡讲活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957与法同行”栏目,自2017年5月以来该栏目已播出65期,回答听众提问1200余人次,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三是全力充实农村法治元素。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纳入乡镇街道“七五”普法和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基层“三治融合”有效衔接。培育下埭头村、小里桥村、山前村等“法德文化阵地示范点”,营造浓厚乡村法治氛围,促进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 二、夯实“均衡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厚植乡村法治土壤。一是推动优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下沉。12家律师事务所和4家基层法律服务所的99名法律服务人员与349个村居(社区)结对,“一村居(社区)一法律服务人员”已全部实现。将“进村入户”服务与掌上服务有机融合,提升法律服务实效。二是打造“乡村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载体,统一全区19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34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的标识、指引,方便群众获得信息、寻求帮助。今年以来,全区各法律服务中心、站、点法律咨询、接待等各类法律服务1987件,接待来电来访2325人次,走访村居698次。编印《律师信箱》6期14000余份发送到全区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是强化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对讨薪、工伤类案件及70周岁以上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一律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对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开通“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决定、当天指派、当天律师介入”的“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法律服务 三、完善“全覆盖”人民调解工作网格,构建乡村法治良序。一是实施预警排查,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在全区范围内打造10支业务精通、责任感强的流动服务团队,每个工作日在各行政村和各乡镇街道毗邻区域开展巡查,现场处置突发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已成功处理突发矛盾纠纷721起。二是健全调解网络,做强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组织人民调解组织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服务,实现全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全区共建各类人民调解组织639个,派驻调解室14个,培育个人品牌调解室1个。三是建构调解人才库,巩固调解“三班车”。吸收75名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及188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形成以兼职调解员为基础,专职调解员为骨干,专家队伍为后盾的多层次复合式调解队伍。精细化打造“调解早班车”、“午间调解直通车”、“司法调解便民直通车”,全力筑牢“第一道防线”。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