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缩小版的地球”到“运河”

从古至今,火星便以其独特的红色光芒在人类的夜空中闪耀,激发了无数神话与传说。

在古巴比伦文明中,它被视为战神和农业之神;古埃及人称其为“红色之星”;而罗马人则将其与森林之神和战神联系起来。这些朴素的认知,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却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敬畏。

▲埃及塞内穆特墓天花板南部的图画,右下角是空无一人的火星之船。(图/《火星》插图)

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火星的认知从神话走向实证。伽利略开启望星时代,惠更斯和卡西尼等天文学家精确测定了火星的自转周期,发现火星极冠和表面暗斑,从此火星被视为“缩小版的地球”。

19世纪末,斯基亚帕雷利对“火星运河”的观测引发全球热潮。他绘制的火星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线条”,被误译为“运河”,点燃了人们对火星文明的无限遐想。珀西瓦尔·洛厄尔坚信这些“运河”是火星智慧生命为引水灌溉而修建的工程,将火星文明观念推向高潮。

▲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1890年绘制的火星地图。(图/《火星》插图)

“火星人”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成为人类对外星生命最浪漫的想象。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证伪与修正。随着望远镜技术进步,这些“运河”被证实只是光学错觉。

从失败到辉煌的探索之旅

20世纪中叶,人类挣脱地球引力,开启太阳系探索新篇章。火星作为地球近邻,自然成为深空探测首选。然而,早期火星探测之路充满坎坷。从1960年代起,美苏两国相继发射数十枚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率却异常低下。

1965年,NASA的“水手4号”探测器成功飞掠火星,传回第一批火星近距离图像。这些图像揭示了一个布满陨石坑、荒凉贫瘠的火星表面,彻底打破了“运河”和“火星文明”的浪漫幻想。这是人类首次近距离目睹火星真容,也是火星探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海盗1号于1976年拍摄的第一张火星表面照片。(图/《火星》插图)

1971年,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火星软着陆,尽管仅工作14.5秒,但仍具划时代意义。紧随其后,美国1976年通过“海盗1号”和“海盗2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传回首张火星地表彩色照片,并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科学探测。“海盗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看清”走向了“理解”。

进入21世纪,火星探测愈发活跃,国际合作日益紧密。欧空局、印度、阿联酋等也加入火星探测行列,发射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全方位探测火星地质、气候、水冰分布及生命宜居性。其中,NASA的“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以及“洞察号”着陆器,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力量的崛起

在火星探测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作为后来者,以“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航天实力。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在火星表面部署并运行巡视探测器的国家。

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的“三合一”目标,更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迹。

▲天问1号。(图源自网络)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为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演化历史和潜在生命宜居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它的成功运行,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行星科学领域的地位,也为全球火星探测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展望未来:人类的星际梦想

如今,中国科学家对火星固态内核的发现,再次将人类对火星的认知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们对火星内部结构认知的空白,更对理解火星磁场的演化、火星内部热历史以及火星宜居性的变化具有深远意义。

▲“祝融号”火星车。(图源自网络)

从古人夜观星象的朴素好奇,到伽利略望远镜下的惊鸿一瞥,再到如今探测器深入火星内部的“听诊”,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汗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将更加深入。载人火星任务、火星样本返回、火星基地建设……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火星,这颗曾经被误解、被幻想的红色星球,正在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荐书

今天推荐图书《火星》。

本书从古代文明对火星的神秘信仰和观测讲起,穿越时空,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关于火星的发现之旅。书中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古亚述人、非洲巴萨尔瓦人对火星的崇拜,向我们展示了火星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又通过讲述现代科技如何一步步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展示科学家如何凭借对火星的观测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理论,从而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书中还回顾了历次火星试验任务的计划,并对这些任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书名:火星

作者:[美]史蒂芬·詹姆斯·奥米拉

译者:付晓辉、尹承翔、张聆汐

定价:69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