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愤怒情绪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和危害,接下来就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疏导愤怒,拆除这颗“定时炸弹”的引信,让它转变成我们积极行动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前面第一部分提到愤怒情绪产生的模型,愤怒情绪产生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评价过程”,也就是将我们遭遇到的突发情况放到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中去判断,看到底是违背是自己哪方面的价值要求,以及违反的程度如何。但在当时的场景中,由于处于“预生气状态”,所以评判价值情况往往容易失去客观评判标准而进入思维误区。通常情况下,进入思维误区容易产生“拱火”作用,让人们更容易激发愤怒情绪产生。归纳起来,评价过程容易进入的思维误区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过度概括化。比如我们早上出门赶着时间点去上班,越是着急越不巧,正好遇到红灯和堵车,一个红灯接着一个红灯,于是你可能就开始按喇叭,大喊“为什么我每次出门都遇到红灯和堵车!”,这就是典型的思维误区,即将某一孤立事件,夸大为某种针对自己的不公平模式,然后引发愤怒情绪。

二是过度苛责。也就是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他人之上。比如前面第一部分的例子,学生的妈妈将孩子帮忙做家务看成理所应当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认为孩子应当做好家务,偶尔没有做好就应该自责和被责骂。这是过度苛责的表现。

三是错误归因。实质是把不相关变量的事件归为一起,建立错误的因果链接,放大了激发愤怒的理由。

四是“灾难化”后果。有一次,有位学生期末考试没考好,考试成绩不及格,他就将考砸原因归咎于老师给的复习资料与考题相差甚远,这是错误归因;他还将一次考试不及格,联想到无法正常毕业和影响毕业后找工作,担心自己“人生完了”,而引发对老师的愤怒和对自己的绝望。

在充分了解了容易触发、升级愤怒情绪的思维误区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种突发负面情况发生时,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心理预警”,进行心理排查和纠错,学会“愤怒管理”。可以通过有意识进行训练和练习学习“愤怒管理”。例如,我们可以回想引发自己愤怒情绪和愤怒表达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绘制愤怒表格,复盘或想象当时触发事件是什么、自己的预生气状态是因何而生、评价阶段是进入哪个思维误区、当时释放愤怒纵容自己冲动做了哪些事、产生了哪些严重后果,对自己产生了哪些持续影响等,逐项记载在表格中进行复盘。通过复盘找出“出错”环节并有意识进行“警示”纠正。我们可以通过“预先管控”和“事后复盘”进行管理,实现有效的自我修正与成长。

如果我们只是学会管理过度而频繁的愤怒情绪,那只能是治标,我们应该通过了解愤怒的本质,利用复盘学会跳出思维误区,修正人格缺陷,这才是治本。

愤怒情绪也不仅仅只是负面情绪,它有时也可以是积极情绪,比如它可以激发我们注意身边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它还可以激发我们积聚力量和决心去对抗不公现象,它也可以传递给周边的人,唤起他人共情,共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重要的不是有多愤怒,而是你是否学会拆解和管理愤怒,以及你可以用愤怒去做什么。学会拆解愤怒“炸弹”,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美]Ryan Martin著,蒋平、戴治国译.我们为什么会生气[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8月第1版.